糖尿病体重管理:90%的糖友都该重视这件事!-0008全讯注册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得了糖尿病,医生为什么总是强调控制体重?”“网上那些减肥方法,难道都是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吗?”其实,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在我国,超过九成的糖尿病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t2dm)[1],而体重管理对于这类患者而言,绝非小事。
       为什么体重控制对2型糖友尤其重要?
      最新研究显示:在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的患病率分别达到43.8%、11.8%和65.8%[2];而基于3b(全国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聚焦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与血脂水平)数据库的分析指出,t2dm人群中超重与肥胖合计已高达58.3%[3]。这一叠加效应意味着,当2型糖尿病与肥胖“并肩作战”时,血糖控制的难度陡增,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亦随之骤升[4]。
      那么糖友怎么打赢这场“战争”呢?
      答案在于“体重管理”。
      研究证实,对于肥胖t2dm患者,只需减轻5%–15%的体重,就能带来以下变化:
 
      那么,是否所有的t2dm人群都需要减重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个体身体状况不同,超重、偏瘦、肌肉不足等不同人群需制定相应体重管理策略。
      一、超重或肥胖糖友的体重管理
      针对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可采用“适当减重”策略进行体重管理。
      1.饮食:减重需制造“热量缺口”,每天减少500–750 kcal摄入,根据起始体重调整。最常见的3种膳食模式为:
      2.运动:
      (1)有氧“起步 维稳”
      起步期: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天30分钟,速度5–6 km/h。
      维稳期:每周200–300分钟,持续燃脂。
      (2)力量“加餐”
      每周2–3天(隔天)进行15–20分钟抗阻训练,包括深蹲、硬拉、卧推等复合动作,每组8–12次,保肌量、提代谢。
       3.改变行为习惯
      改掉“随手多吃、随时久坐”的习惯。把“久坐”换成“零碎动起来”——能站不坐、能走不躺,让日常休闲也变成消耗热量的好时机。
       二、体形消瘦糖友的体重管理
      研究表明,t2dm人群中一年内体重下降≥3%者占24.7%,其中约4.6%的患者bmi 降至<18.5 kg/m²,进入“低体重”区间[5] 。为什么糖友的体重会下降呢?原因有以下几点[3,6,7]:
      ①t2dm的糖代谢与胰岛素功能障碍:胰岛素不足→葡萄糖利用受阻→机体分解脂肪与肌肉供能;
      ②高血糖致渗透性利尿,丢失葡萄糖、水分和电解质;
      ③血糖波动引发恶心、味觉异常或胃轻瘫,减少摄食量;
      ④常用降糖药(二甲双胍、glp-1ra、sglt-2i)有减重效应,促使体重下降;
      ⑤合并其他消耗性疾病(如甲亢、肿瘤或感染),加剧体重丢失。
      糖友若消瘦至低体重,会面临骨密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免疫力减弱、感染风险上升及终末期肾病风险升高等问题。针对此类糖友,可采取“合理增体重”的体重管理策略。
      1.饮食:每天增加5%–10%摄入,多吃优质蛋白(如鸡蛋、鱼、牛奶)。血糖稳定后,逐步加量。注意补钙、维生素d和微量元素。
      2.运动:选择低强度运动,如饭后散步20分钟、瑜伽或太极,保肌且不耗热量。
      3.药物:减少或停用“掉秤”药物,换用对体重影响小的药物,稳定血糖并助力体重回升。
      4.合并慢性疾病:如果体重下降源于其他慢性病,先治原发病,解决相关因素,体重才可能回升。
       三、肌肉不足糖友的体重管理
      还有一类特殊人群,他们体重秤数字不低,却“外肥内虚”——肌肉少、脂肪多,医学上叫“肌少性肥胖”[8]。中老年糖友最常见,年轻糖友若生活方式不佳也可能出现。他们往往同时存在肌肉减少、脂肪过多、代谢异常等问题,比单纯肥胖危害更大,容易出现:控糖难、胰岛素抵抗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骨折、失能等风险升高。
       对于这类人群,应采用“增肌”的体重管理方法。建议减重目标为初始体重的5%~8%,避免快速减重,以防进一步丢失肌肉量。
      1.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科学配比并监测。优先补充必需氨基酸稳固肌肉蛋白合成,再补充β-羟甲基丁酸、维生素d、肌酸与ω-3脂肪酸等,提升蛋白质合成效率,增加肌肉质量。
      2.运动:以抗阻训练为主,搭配适量有氧运动,综合提升肌肉保留与代谢效果。
      3.药物:选用降糖药时,警惕“肌耗”风险,避免药物导致肌肉流失。
 

 
      体重管理不是“一刀切”的减重口号,而是一场为每位糖友量身定制的“终身健康工程”。体重秤上的数字只是“提示音”,真正的目标是血糖平稳、肌肉有力、生活有质量。
      今天,就让我们从科学管理体重出发,为健康按下守护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
[2]杨雁,陈颖,张惠杰,等.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9):959-971.
[3]ji q, chai s, zhang r, et al. prence and co-prence of comorbidities among chinese adult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cross-sectional,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based on 3b study database[j].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4, 15: 1362433. 
[4]indulekha k, anjana rm, surendar j, et al. association of visceral and subcutaneous fat with glucose intolerance,insulin resistance, adipocytokines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asian indians (cures-113)[j]. clin biochem, 2011, 44(4): 281-287. 
[5]li yy, yang ym, zhu s, et al. changes in body weigh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longitudinal study[j].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3, 14: 1112855. 
[6]姬秋和,陈莉明,郗光霞,等. 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j].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42(1):78-86. 
[7]lee p c, gangluy s, goh s y. weight loss ass-ociated with sodium-glucose cotranspotter-2 inhibition:a review of evidence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j]. docs rev, 2018, 19(12): 1630-1641.
[8]donini l m, busetto l, bischoff s c, et al. 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arcopenic obesity: espen and easo consensus statement[j]. obes facts, 2022, 15(3): 321-335.
 
拟稿:蒋文秀、许鹏
审核: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