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土拨鼠的初印象,或许源于那个魔性尖叫的经典表情包。
在草原和圆滚滚的旱獭自拍了!"——最近某社交平台上,游客抱着野生旱獭(土拨鼠)的打卡照火了。但疾控人员看完血压飙升:这哪是萌宠互动?简直是和鼠疫杆菌"贴脸开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何旅游遇到旱獭时,必须克制“撸一把”的冲动。
知识点1:旱獭的"双面人生"——萌宠与病菌宿主的双重身份
旱獭(俗称土拨鼠)站立张望的憨态、魔性尖叫的表情包确实可爱,尤其在《哪吒2》中又火了一把。但它们是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宿主,体表的跳蚤和分泌物可能携带鼠疫杆菌。鼠疫是我国甲类传染病,历史上曾造成数次大流行(如“黑死病”)。虽然现代医学已能有效治疗,但鼠疫并未绝迹,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甘肃、四川等地仍有自然疫源地。
传播途径:
动物→人:被带菌跳蚤叮咬、接触病畜(如旱獭)
人→人:肺鼠疫患者可通过飞沫传播(罕见但危险)
感染症状(潜伏期1-7天):
关键点:鼠疫早期用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但延误治疗可致命!
知识点2:旅游中的“雷区”行为,每一个都在踩线!
✖ 危险预警(这些操作千万别做):
● 投喂/触摸旱獭(再萌也不行!)
● 蹲在旱獭洞口拍照(跳蚤可能跃迁到你身上)
● 捡拾旱獭毛发或骨头(旅游纪念品中的"生化武器")
✔ 正确姿势:
用长焦镜头拍摄,保持5米以上距离。
旅游防鼠疫“求生指南”,收藏这篇就够了!
● 行前准备:提前查询目的地是否鼠疫疫源地(如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草原)
● 穿衣法则:穿浅色长袖长裤 扎紧裤脚(跳蚤讨厌浅色且不易附着)
● 急救包升级:携带驱蚤喷雾和酒精棉片
● 返程后观察:7天内出现发热、淋巴结肿痛立即就医并告知旅游史
记住这个顺口溜:
旱獭虽萌莫伸手,鼠疫潜伏健康走;安全距离拍个够,健康刷屏才最牛。下次看到网红晒旱獭合影,不妨转发这篇科普——你的一次提醒,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组稿:韩浩男
审核:葛小伍
编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