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职业病分类重大调整:我国首次将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及职业性精神行为障碍纳入法定职业病范畴!这一里程碑式修订不仅体现对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深化保障,更折射出当代职业健康领域的新挑战。
      其中,针对制造业工人新增的"职业性腕管综合征"尤为值得关注——这种因长期重复性手部劳动引发的神经损伤,终于从"隐形工伤"升级为法定职业保护对象。新《目录》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职业健康保护体系迈入新阶段。今天,让我们聚焦这一制造业群体的"新型工伤",解码腕管综合征的成因与防护之道。
    
 
       一、什么是职业性腕管综合征?
      手及腕部长时间从事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后,引起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
      腕部重复作业:劳动者从事腕部屈曲(≥15°)、背伸(≥15°)、桡尺偏(≥15°)或上述复合动作作业的动作重复频率≥4次/min,且该作业活动的累计工时≥4h/d。
      腕部用力作业:劳动者从事腕部屈曲、背伸、桡尺偏或上述复合动作作业时,手部抓握工具或物品的重量≥4kg,且该作业活动的累计工时≥4h/d。
      二、多发人群有哪些?
      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长期从事重复性手腕运动的人群,常见于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生物药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行业,多发于装配工、搬运工等工种。其他制造业工人职业接触符合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定义,应诊断为职业性腕管综合征。
     
      
三、职业性腕管综合征会出现何种症状?
      患者首先会感到拇指、食指、中指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以中指最为明显。夜间或清晨症状最重,夜间可痛醒,适当抖动手腕可以减轻。有时疼痛可牵涉到前臂。在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大拇指底部的肌肉明显萎缩
     
      四、如何诊断?
      根据连续3年及以上患侧手腕部从事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职业史,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伴有神经电生理检查或腕部高频超声检查异常,结合职业健康监护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五、如何预防?
      (一)一级预防
      降低工作场所不良工效学风险是预防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关键,应采取以下措施:
      a)用人单位应合理组织和安排工作任务,减少劳动者手腕部重复作业频率,尤其是经常使用屈曲、背伸、桡尺偏动作和用力操作作业频率。在生产工艺允许情况下,采用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作业。为劳动者提供符合人体工效学的劳动保护,避免或降低劳动者罹患腕管综合征的风险;
      b)劳动者自身应保持正确手腕部工作习惯、减少手腕部过度用力、降低手腕部重复作业频率。工间休息时,可适当做手腕部放松活动,或局部按摩,缓解肌肉疲劳。业余时间应避免手腕部过度活动产生腕部损伤。
      (二)二级预防
      对拟从事手腕部重复作业、用力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劳动者职业健康基础档案。加强职业健康知识宣教,培训劳动者识别腕管综合征早期临床表现并及时向用人单位报告。对报告手腕部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的在岗期间、离岗时劳动者进行健康评估,早期发现职业健康损害。
 
                                          组稿:韩静岭
                                          审核:薛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