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减重减脂比赛即将进入尾声,小伙伴们仍有很多关于减重减脂方面的困惑,比如:自己的体重怎么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像个溜溜球一样?体重降低则狂喜,体重不降反增则焦虑,反反复复,搞人心态,让人心态崩溃……
      划重点啦!为什么我们的体重非要在“瘦-胖-瘦-胖”这条路上反复横跳,跟溜溜球似的?到底怎样才能给它立个规矩,让它乖乖听话呢?又该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筑牢那坚实的防线,稳住健康体重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夏天的天气不是一下热到顶的,冬天也不是一步冷到位的,我们的体重也在曲曲折折中变化着。
(图片来源网络)
      其次,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溜溜球效应”,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一、什么是“溜溜球效应”?
      “溜溜球效应”(yo-yo effect)是指体重像溜溜球一样上下波动的现象。减肥者在短时间内通过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方法快速减重后,一旦恢复正常饮食或停止运动,体重往往会迅速反弹,甚至超过减肥前的水平。
      二、为什么会出现“溜溜球效应”?
      生理上,身体在减肥时开启“节能模式”,代谢率下降,即使减肥成功后,代谢率仍可能低于减肥前;另外脂肪细胞有“记忆”功能,在能量摄入不足时会更倾向于储存脂肪;激素变化让人更易饿、食欲大增;在快速减肥时,身体不仅会消耗脂肪,还会流失肌肉,肌肉少了,身体在休息时消耗的热量也会变少。心理上,有人成功后放松,暴饮暴食“奖励”自己;行为上,极端节食难长期坚持,恢复后体重反弹,同时缺乏运动会导致能量消耗少。
      三、“溜溜球效应”的危害
      1.健康危害
      体重频繁波动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1];快速减肥致代谢率降、代谢综合征异常[2][3];减重流失肌肉,反弹增脂肪、升体脂率[4];体重波动或致内分泌失调,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5]。
      2.心理危害
      减肥反复失败反弹,会引发焦虑沮丧、暴食倾向,长期循环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影响生活质量。
      3.其他危害
      体重快速变化致皮肤松弛;反弹时脂肪堆积或加重慢性炎症。
      四、如何避免“溜溜球效应”?
      1.科学减重:
      合理饮食:避免极端节食,选择均衡的饮食,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具体可参照我们之前发布的营养科普视频,看看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吃得好也吃出好身材!
      规律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提高基础代谢率,相关运动方式也可以参照我们之前发布的运动方式视频哟!
      2.长期坚持:
      设定合理目标:减肥速度不宜过快,建议每周减重0.5-1公斤。
      巩固成果:达到目标体重后,至少花3个月来巩固减重成果。
      3.心理支持:
      避免压力暴食:学会管理压力,避免因情绪波动而暴饮暴食。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减肥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寻求营养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4.生活习惯:
      保持健康作息: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代谢平衡。
      定期监测体重: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避免体重波动。
      减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健康生活方式。只有科学、合理地减肥,才能避免“溜溜球效应”,实现健康、持久的体重管理。
      徐州市减重减脂比赛即将结束,赛后体测即将上线,各位参赛小伙伴们是不是内心也很激动哪?一起来检验一下这100天的减重成果吧!
      赛后体测时间:
      2025年8月28日-8月30日,9月1日。
      温馨提示:各体测点预约时间不同,请根据各体测点的具体体测时间进行预约。
      赛后体测人员:
      所有经确认符合的参赛人员。
      温馨提示:赛前体测结果均进行过最终确认,没有收到“不合格提醒”的参赛对象,均为经确认符合的参赛人员。
      赛后体测注意事项:
      1、为保证比赛的公正公平,请您携带本人身份证件,在预约的时间段,到赛前体测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测,不得随意更改体测点。
      2、天气炎热,请小伙伴们一定注意身体健康,防中暑防热射病,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前往体测点,请及时在参赛者群内与群管理员沟通相关事宜。
      扫描赛后体测预约二维码后,点击“赛后体测”,选择体测日期和时间段。
      赛后体测预约二维码:
 
      温馨提示:请在2025年8月22日-8月25日完成赛后体测的预约!
      每一次的相遇都非偶然,每一份的鼓励都积蓄力量! 2025年的夏天或许正悄然走向尾声,但我们这群伙伴们共同书写的减重故事,绝不会止步于此。它注定会延续,奔向无数个充满希望的明天。让我们继续携手,坚定前行,相信未来的篇章会更加精彩纷呈!
[1]    zhang j, schutte r, pierscionek b. association of weight change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bese participa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heart, 2025, 111(10): 454-461.
[2]    redman lm, smith sr, burton jh, et al. metabolic slowing and reduced oxidative damage with sustained caloric restriction support the rate of living and oxidative damage theories of aging[j] cell metab, 2018, 27(4): 805-815.e4.
[3]    zhang h, tamakoshi k, yatsuya h, et al. long-term body weight fluctu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dependent of current body mass index among japanese men[j]. circ j. 2005, 69(1):13-8. 
[4]    ashtary-larky d, ghanavati m, lamuchi-deli n, et al. rapid weight loss vs. slow weight loss: which is more effective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c risk factors[j]? int j endocrinol metab. 2017, 15(3):e13249.
[5]    sevillano j, sánchez-alonso mg, pizarro-delgado j, et al. role of receptor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 (rptps) in insulin signaling and secretion[j]. int j mol sci. 2021, 22(11):5812. 
拟稿:李婷  蒋文秀
审核: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