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有市民轻信“蓖麻子煮水可治咽炎”的偏方,自行煎煮饮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紧急送医后转危为安。无独有偶,7月又发生一起因饮用蓖麻子泡酒而中毒的事件。那么这颗小小种子为何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揭开这颗“暗藏杀机”的神奇种子的真面目!
      蓖麻子是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原产非洲,后经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我国。蓖麻这种植物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华北、东北地区居多。它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在村旁树林或河流两岸较为常见。蓖麻一般在 5~8 月会开出颜色鲜艳的花朵,到 7~10 月就会结出果实,果实像是一颗颗刺球,刺球上有软刺,到成熟的时候裂开,露出里面的蓖麻子。蓖麻子,外观呈黑褐黄棕斑纹状,椭圆酷似豆类,类似坚果,不易分辨。长得像京剧脸谱,易被少年儿童因为好奇心有意或无意采摘并食用。
 
      蓖麻子的用途
      1、工业用途
      蓖麻子含油量高达40%~50%,可榨取蓖麻油,广泛用于制造润滑油、生物燃料、化妆品和塑料等工业产品。其油饼(榨油后残渣)含蓖麻碱,曾被用于农业杀虫。
      2、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蓖麻子可消肿拔毒、通便止痛,外用可治疗痈疽肿毒、跌打损伤,但需严格炮制以降低毒性。蓖麻毒蛋白在抗肿瘤研究中显示潜力,可抑制癌细胞蛋白质合成,但尚未进入临床应用。
      3、其他用途
      蓖麻植株可作观赏植物,茎皮纤维可造纸或制绳。
      
毒性及中毒方式
       蓖麻子含有蓖麻毒蛋白(蓖麻毒素)、蓖麻碱、血球凝集素等剧毒成分。其中,蓖麻毒素是一种高毒性的植物蛋白,可以使核糖体失去蛋白质合成能力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主要影响肝脏、肾脏、脾脏等器官,对人体有极强的毒性。1克蓖麻毒素可杀死数万人,其毒性是有机磷神经毒剂的385倍,是氰化物的6000倍,眼镜蛇神经毒的2~3 倍,70~100微克就足以致命。成人内服蓖麻毒素7毫克或蓖麻碱0.16克可发生中毒以致死亡,儿童食蓖麻子2~6粒,成人食20粒可致死。更危险的是,毒素存在于种皮中,即使不吞咽,皮肤接触也可能引发中毒。
       
常见暴露途径
      •摄入:误食蓖麻子或蓖麻油是最常见的中毒途径;
      •接触:皮肤或黏膜接触毒素;
      •吸入:吸入蓖麻毒素粉尘或气溶胶;
      •注射:直接注入体内毒性最强。
      
中毒症状与危害
      误食蓖麻子后,潜伏期通常为3~24小时,中毒症状表现为:
      消化系统:剧烈呕吐、腹泻(可能带血)、腹痛;
      神经系统:头痛、嗜睡、意识模糊、肌肉震颤、抽搐昏迷;
      肝肾损伤:黄疸、少尿或无尿、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
      循环系统:心律失常、血压骤降;
      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在数日内因呼吸麻痹或器官衰竭死亡。
     
 中毒后的急救
      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中毒后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清除毒物:催吐、洗胃、导泻,减少毒素吸收;
      保护黏膜:口服牛奶、蛋清或米汤,减少毒素对胃肠的刺激;
      紧急送医:携带呕吐物样本,便于毒物检测;
      医疗支持:静脉输液维持电解质平衡,使用保肝药物和激素治疗;
      严重病例需进行血液净化或血浆置换。
      
预防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
      向群众科普蓖麻子的毒性,让大家了解蓖麻子含有蓖麻毒素、蓖麻碱等有毒物质,无论生熟都不可食用,提高人们对蓖麻子毒性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针对儿童群体,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家庭教导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明白蓖麻子的危险性,不随意采摘和食用陌生的植物种子。
      2、管理好蓖麻植株和种子
      在有蓖麻生长的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人们尤其是儿童远离有毒的蓖麻植株和种子。
对于庭院、农田周边等场所生长的蓖麻植株,应及时进行清理,避免儿童或不知情者接触到蓖麻子。
      3、家庭层面的预防
      如果家中有蓖麻子相关物品,家长要妥善保管,需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儿童因好奇而误食。
      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随意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和种子。
      4、食用注意
      由于蓖麻毒素和蓖麻碱加热后可被破坏,若因特殊情况需要食用蓖麻子,必须经过专业且充分的加工处理,但一般不建议自行食用,因为普通民众难以掌握合适的加工方法和剂量。药用时遵医嘱,禁止自行炮制或内服。
      5、生产防护
      工业生产加工时应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皮肤接触或吸入粉尘。皮肤接触后需立即用清水冲洗,避免毒素经破损皮肤吸收。
      若发现误食情况,务必立即就医,争取黄金抢救时间。生命无价,谨慎为先!
组稿:李梦琦
审核:苗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