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是客观评价我们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今年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保持健康的体重,科学管理才是关键。告别体重管理误区,科学减重!
 
      误区一:只靠节食减重!
      许多人认为最有效的减重方法是减少食物摄入,完全依赖节食。然而,极端的节食会导致机体代谢减慢,肌肉流失,身体进入“饥饿模式”,更难减重,且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等健康问题。
 
      误区二:不吃主食!
      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且葡萄糖是大脑唯一能量来源,长期缺乏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问题。减重不是不吃碳水化合物,而是要合理选择碳水化合物,选择健康的复杂碳水化合物来源,如粗杂粮,减少精米细面的摄入。
 
      误区三:不吃早餐!
      部分人抱有“跳过早餐可以减少热量摄入”的误区。实际上,研究显示规律吃早餐的人往往能更好地控制体重。吃早餐有助于提高基础代谢,减少后续进食时的饥饿感,能有效防止暴饮暴食。
 
      误区四:吃水煮菜就能瘦!
      水煮菜虽然低热量,但通常缺乏必需的蛋白质、脂肪和其他营养素。减重的本质是能量的消耗大于摄入。如果只吃水煮菜,且吃的很多,不一定会瘦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对脂溶性维生素、优质蛋白等的吸收。
      误区五:出汗多就等于燃脂多!
      出汗是身体调节体温的方式,并不直接代表脂肪燃烧。脂肪分解的产物80%以上通过呼吸排出,仅有不到20%通过汗水和尿液的形式排出。过度出汗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真正的脂肪燃烧需要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心率。
 
      误区六:只关注体重数字!
      体重数字并不是衡量健康的标准,体质指数(bmi)才是判断健康体重的指标。bmi的计算方法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我国成年人的健康体重bmi范围在18.5-23.9kg/m3之间。过度关注体重数字可能导致忽视整体健康状况。
 
      误区七:生理期狂吃不胖!
      生理期机体的代谢略有增加,每天多消耗约50-100 kcal,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进食。高糖高脂食物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加重生理期不适。生理期也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绿叶蔬菜等。
      误区八:依赖减肥产品快速减重!
      短期内的体重减轻往往是水分的丢失,而非脂肪减少,恢复正常饮食后体重会迅速反弹。市场上有很多声称可以快速减肥的产品,如减肥药、代餐粉等。快速减肥往往不健康且难以维持。科学的减重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周减重0.5-1kg,在3-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
 
      误区九:忽视睡眠和休息!
      充足的睡眠对体重控制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平衡,如导致食欲调节激素失衡,使人更容易感到饥饿,尤其是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增加,增大减重困难。
 
      误区十:到达理想体重就可以放飞自我!
      体重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耐心和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到达理想体重后,一旦“放飞自我”,狂吃不动,身体会迅速储存脂肪,导致体重反弹。
 
组稿:秦妮娜
审核:苗升浩